7月金融數據中,非銀存款大幅多增,引發(fā)市場廣泛關注。
根據中國人民銀行8月13日發(fā)布的數據,7月人民幣存款增加5000億元,同比多增1.3萬億元,其中住戶存款減少1.1萬億元,同比多減7800億元;非銀存款增加2.14萬億元,同比多增1.39萬億元。
如何看待非銀存款大幅多增?接受第一財經采訪的多位人士均表示,7月非銀存款大增,反映出居民存款向金融產品轉移的趨勢,“可能受近期股市‘慢?!星橛绊?,居民存款搬家現象顯現”。
浙商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超表示,資本市場回暖與利率下行共同驅動居民存款搬家,進而帶動非銀存款高增,形成居民存款和非銀存款的“蹺蹺板效應”。而股市交易量維持高位,也使得證券公司保證金存款增長,對非銀存款形成支撐。
非銀存款多增,活化程度提升
數據顯示,7月非銀存款增加2.14萬億元,同比多增1.39萬億元;與之相對應,7月居民存款凈減少1.1萬億元,同比多減近0.8萬億元。1~7月非銀存款合計多增4.69萬億元,較去年同期多增1.73萬億元,7月當月這一結構性趨勢延續(xù)并放大。
對于非銀存款和居民存款的“一增一減”,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分析,主因是銀行年中考核時點已過,加之近期股市上行,居民存款大規(guī)模向理財回流。
華西證券宏觀聯席首席分析師肖金川表示,由于7月理財規(guī)模增幅不及去年同期,加之今年5月存款利率下調,部分資金可能從居民存款流出,轉向非銀行金融機構,成為流向股市、債市,以及期貨市場的潛在增量資金。
受此影響,7月貨幣供應量增速明顯提升,市場分析其驅動主因便是7月股市上漲背景下,居民贖回理財、增加權益資產,推動非銀存款同比多增。
數據顯示,7月M2(廣義貨幣)增速較上月提高0.5個百分點至8.8%,好于市場預期的8.3%,與信貸增速背離;與此同時,7月M1(狹義貨幣)增速為5.6%,較上月提高1.0個百分點,連續(xù)三個月明顯回升。
按照央行統(tǒng)計口徑,M1主要包括現金、企業(yè)和居民活期存款,以及支付寶和微信錢包等隨時可用的“活錢”。M2在前者基礎上,還包括定期存款、其他存款(證券公司客戶保證金、住房公積金存款、非存款類金融機構在存款類金融機構的存款、非存款機構部門持有的貨幣市場基金)。
7月M1-M2剪刀差為-3.2%,較上月進一步收窄。剪刀差收窄進一步印證了資金活性增強,居民或企業(yè)將定期存款轉為活期,用于消費或投資理財。
王青認為,近期M1增速顯著加快,也體現出資金活化程度提升,從沉淀、低效的狀態(tài)轉變?yōu)榱鲃?、高效的狀態(tài),表明當前企業(yè)和居民的投資、消費活躍度有所改善。
不過,王青還表示,當前房地產市場仍處于調整狀態(tài),影響居民定期存款向房企活期存款轉移,是M1增速仍然偏低的主要原因。
大量定存到期,入市預期升溫
從存款流動方向來看,市場對居民存款流入資本市場寄予厚望,傾向認為資本市場有望成為居民存款外溢的重要方向。
招商證券銀行首席王先爽指出,歷史經驗顯示,每一輪牛市都伴隨著銀行存款向資本市場的遷徙,而未來龐大的到期存款規(guī)模為這一趨勢提供了潛在支撐。
根據王先爽測算,2024年之前發(fā)生的定期存款中,2025年到期規(guī)模約105萬億元,2026年及之后到期規(guī)模約66萬億元,如此龐大的存款到期規(guī)模,外溢到任何資產市場都會帶來巨大的流動性沖擊,因此市場對此抱有較大期待。
李超也指出,在存款吸引力下降、資產荒持續(xù)和“活躍資本市場”政策推動下,資本市場有望成為居民存款外溢的主要方向,有望擴大股市資金池,形成賺錢效應吸引更多個人投資者。
然而,居民存款搬家是否已成明顯趨勢,還需冷靜分析。王先爽強調,財富向資本市場流動是長期過程,當前銀行理財規(guī)模雖達30萬億元,但含權益理財的占比仍然較低。若短期內大量存款涌入資本市場,往往是市場情緒推動,反而容易引發(fā)市場波動,增加長期邏輯兌現的難度。
李超也提到,2022年9月開啟本輪存款利率調降,2023年后居民存款和企業(yè)存款同比增速下行,但非銀存款增速的抬升更多緣于禁止手工補息導致的企業(yè)存款下行,當前散戶搬家特征尚不明顯。
對應尚未搬家的散戶資金,李超預計,2020年至今居民超額儲蓄體量約4.25萬億元,目前因居民風險偏好并未根本性改善、替代投資渠道吸引力不足、提前還貸等因素影響,居民存款搬家尚未形成明顯趨勢。但在存款吸引力下行、資產荒尚未緩解,以及“活躍資本市場”政策等共同驅動下,資本市場或將成為核心外溢方向。存款搬家將直接擴大股市資金池,提升交易活躍度與股價彈性。
國海證券研究報告指出,當前我國居民超額儲蓄是潛在的金融市場增量資金池。隨著消費復蘇有限、地產市場疲軟、風險偏好逐步修復,金融資產正在成為承接搬家資金的主要去向。下一階段的關鍵是通過優(yōu)化制度、豐富產品、穩(wěn)定預期,引導居民實現從“被動搬家”到“主動配置”的過渡。
貼息政策落地,降息預期降溫
盡管近期市場情緒高漲,但7月金融數據仍揭示出需求端修復偏慢的關鍵問題,信貸與社融、M1數據的分化尤為顯著。
數據顯示,7月新增信貸出現20年來首次轉負,直觀反映出經濟需求不足的現實;與之相對,社融規(guī)模和M1增速在財政發(fā)力等因素支撐下持續(xù)攀升,形成鮮明對比。
市場分析認為,這種“冰火兩重天”的態(tài)勢,揭示了當前經濟運行的核心矛盾:政策靠前發(fā)力有效支撐了短期經濟平穩(wěn),但內生動能不足仍在影響經濟后勁。
不過,居民和企業(yè)存款出現明顯活化,M1增速連續(xù)多個月超預期回升,這一變化被視為市場預期率先改善的積極信號,為經濟修復帶來潛在動力。
對于后續(xù)貨幣政策走向,多方觀點認為下半年將保持支持性立場,但降準降息時點可能后移。
8月12日,《個人消費貸款財政貼息政策實施方案》和《服務業(yè)經營主體貸款貼息政策實施方案》兩項政策落地,年貼息比例均為1個百分點。
財信金控首席經濟學家伍超明表示,在存款加速活化、物價溫和回升,以及財政貼息政策有效降低實體融資成本的背景下,貨幣政策無需加碼寬松。
浙商證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師覃漢從政策替代效應角度分析,認為年內降息概率在“三重效應”下進一步下降:一是財政貼息相當于定向降息,降低了總量工具的必要性;二是結構性政策更能精準發(fā)力,避免資金空轉,壓縮“全面降息”空間;三是通脹預期升溫使央行在降息決策上更為謹慎。
廣開首席產業(yè)研究院首席金融研究員王運金則表示,7月信貸增量較少雖反映需求偏弱,但具有短期性和階段性特征,不應過度悲觀。他強調,社融的平穩(wěn)增長更值得關注,政府債券大規(guī)模發(fā)行將釋放更顯著的積極財政效應。同時,中美關稅“休戰(zhàn)期”延長、美聯儲9月降息概率上升等因素將減輕外需壓力,疊加宏觀政策持續(xù)加碼,下半年需求有望逐步改善,三季度央行降準降息的必要性較低。